灵感也能被搜索:Andi 打开了新一代视觉化信息世界
Andi Search以其创新的对话式界面和视觉化的卡片式结果,将搜索变为一种轻松直观的探索体验,深受年轻用户喜爱。
设计系学生林溪正在为她的毕业设计寻找灵感,主题是“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侘寂美学”。
她打开了 Google,输入关键词,屏幕上瞬间铺满了维基百科的链接、学术论文的摘要和一些装修公司的广告。
信息量很大,但枯燥的蓝色链接让她感到更加焦虑,她要的不是一篇篇的论文,而是一种“感觉”。
她转而打开了 Pinterest 和小红书。
在这里,瀑布流的精美图片让她目不暇接,灵感瞬间涌现。
但新的问题又来了:这些图片大多缺乏背景介绍,她不知道这个设计背后的理念是什么,也不知道图片的原始出处是哪里。
她陷入了“有灵感,无知识”的困境,无法将这些视觉元素有效地组织成自己的设计语言。
朋友向她推荐了 Andi。
林溪抱着怀疑的态度,在对话框里输入了一句非常口语化的话:“**给我看看现代室内设计里的侘寂美学是什么样的?
再推荐几个这方面厉害的设计师。
**”屏幕上出现的景象让她眼前一亮。
没有了密密麻麻的链接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类似高端设计杂志的滚动信息流。
每一张卡片都包含一张高质量的图片、一段由 AI 精炼概括的设计理念说明,甚至还内嵌了一个讲解视频。
当她继续向下滑动时,Andi 主动推荐了三位日本和北欧的知名设计师,并用同样精美的卡片展示了他们的代表作和设计哲学。
整个过程不像是在“搜索”,更像是在与一位品味极佳的 AI 设计顾问聊天。
Andi 成功地将“灵感”和“知识”无缝地连接在了一起。
核心评测分析**定位:视觉化与对话式结合的新锐搜索引擎。
Andi以其简洁、现代的界面和对话式的交互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。
它用一种类似社交媒体信息流的卡片式布局来呈现搜索结果,内容包含AI生成的摘要、关键图片和视频。
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**让信息消费变得更加直观和轻松。
Andi代表了新一代搜索引擎在UI/UX上的创新方向,强调美学和易用性,将搜索变成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。
对比与优势* 对比 Google 搜索: Google 是一个强大的“事实查找(Fact-Finding)”工具,目标是给你最权威的链接。
而 Andi 是一个“灵感发现(Inspiration-Finding)”平台,目标是给你最佳的沉浸式体验。
对于需要快速找到官网或查询天气的任务,Google 更高效;但对于旅行规划、美食探索、学习新爱好这类需要“逛”和“感受”的场景,Andi 的体验则远胜一筹。
- 对比 Pinterest / 小红书: 纯粹的灵感平台提供了海量的视觉刺激,但往往信息零散,缺乏结构和深度。
Andi 巧妙地处在二者之间,它既有不输于前者的视觉吸引力,又通过 AI 整合了来自整个网络的结构化信息,为每一份灵感都附上了“说明书”,解决了“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”的痛点。
最佳使用场景* 旅行规划:搜索“三天玩转京都”,获得的是图文并茂的路线卡片,而非冗长的游记链接。
- 创意与设计:寻找设计灵感、学习新菜式或探索穿搭风格。
- 生活方式探索:发现新的爱好、查找餐厅或周末活动,体验远比看文字评论更直观。
Andi 是什么?
Andi 是一款新锐的视觉化与对话式结合的搜索引擎,它以卡片式布局呈现搜索结果,包含 AI 生成的摘要、关键图片和视频,旨在提供沉浸式的灵感发现体验。
Andi 和 Google 搜索有什么区别?
Google 搜索是事实查找工具,提供权威链接;而 Andi 是灵感发现平台,提供沉浸式体验,更适合旅行规划、美食探索、学习新爱好等需要“逛”和“感受”的场景。
Andi 和 Pinterest / 小红书有什么区别?
Pinterest/小红书提供海量视觉灵感但信息零散,缺乏结构和深度;Andi 在视觉吸引力的基础上,通过 AI 整合结构化信息,为灵感提供说明,解决“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”的问题。
Andi 的最佳使用场景有哪些?
Andi 适合旅行规划(如“三天玩转京都”),创意与设计(如寻找设计灵感、学习新菜式),以及生活方式探索(如发现新爱好、查找餐厅)。